年味儿 |
||
来源: 发布时间: 2015年04月15日 作者: | ||
又过了一年,又涨了一岁;告别癸巳蛇年,迎来甲午马年。数数指头,自己已近而立;回头看看,走过的路竟也那么长。今年是第一次在利津过年,见识了很多独具特色的年俗,想来自己也走过了不少地方,虽说各地过年的风俗有所不同,但不变的都是那浓浓的年味儿。 大东北:乱炖的年味儿 我出生在“北大荒”,那是一个在人们印象中“黑土连绵”“天寒地冻”的地方,每次介绍我来自东北的时候,周围人都会问我同一个问题“冬天很冷吧?”每次我都笑着说:“嗯,挺冷的。”怎么说呢,冬天室外温度确实很低,零下二三十度都很正常,但并没有冷得那么恐怖,尤其是在室内,有火炕、火墙,还有炉子、暖气,出门裹上厚厚的外套,还冷么?一点儿也不。 既然是说过年,那么“年”才是真正的主题,在东北过大年,承载了我童年满满的回忆。要说过年,首先想到的是“吃”,小时候过年(尤其是在东北的农村或者农场),一家或几家杀头猪,埋在雪里,留作过年期间备用——炖粉条、炖酸菜、汆白肉、包饺子……自家的猪肉那叫一个味儿正啊!大家可能更多地听说猪肉炖粉条、小鸡炖蘑菇好吃,其实东北的冻梨、冻柿子、泥鳅、马哈鱼,味道也相当不错,独具特色。东北过年包饺子,还保留着包硬币、包红枣、包糖块的习俗,吃到的人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,有吉祥之意。说到饺子,猪肉芹菜馅儿、猪肉酸菜馅儿是最好吃的,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、看春晚,差不多到半夜,饺子包的差不多了,鸡、鱼也都炖好了,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就此开席,满满一桌,年年有余。 在东北,还有一个年俗也很有特色,那就是点“长寿灯”。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,无论是冰灯还是灯笼,彻夜不息,寓意延年益寿,香火不断。 有人说东北人天生好热闹,其实东北过年也一样,讲究热闹、喜庆。有的时候我会想,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炖菜呢?——大杂烩也热闹!不论如何,“炖”无疑是东北最具特色的味道,年味儿也因此而与众不同。 闽南地区:甜甜的年味儿 大学远赴他乡,来到闽南一隅——泉州。 在闽南地区过年,最大的不同就是“甜”。与东北粗线条的“炖”不同,闽南的“甜”则更多了些细致和典故。还记得刚入学时吃的第一餐,西米露是甜的,馒头是甜的,就连包子皮儿都是甜的,我曾十分疑惑,为何咸的馅儿要配上甜的皮儿呢?不过在了解了闽南的年俗之后,你就会豁然开朗——闽南的年味儿,那叫一个甜! 过年说“甜话”。由于闽南语十分晦涩难懂,上了四年学也没学会几句,只能照本宣科了。过年时,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都会吃甜品,而且还得边吃边说祝福语,比如“呷你甜,呼你越吃越好生”之类的,什么意思?大概就是让你的生活更加甜美,而且越活越年轻。在说“甜话”时,还得注意对方的身份,如果是老人,应该送上“越吃越好生”的祝福;如果是商人,则应该说“呼你春大钱”,祝愿他事业红火;如果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,一般会送上“呼你挣大钱”的祝福。 过年吃“食甜”。传统的闽南风味儿必然以甜食为主,比如金橘糖、酥糖、寸枣、生仁糖、麻枣等等,而我最喜欢吃的则是碗糕(也叫发糕)。闽南语的“发”就是发财、发达的意思,因为蒸碗糕得先“发酵”,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家致富;蒸碗糕一般顶部都会裂开,寓意笑口常开;当然了,碗糕肯定也是甜的,寓意着生活甜蜜,吉祥如意。 还有一点,闽南有些地区过年并不吃饺子(平时就更少吃了),而会吃汤圆,也许饺子不甜,汤圆更甜吧!总而言之,在闽南地区过年,吃的“甜”、送的“甜”、听着“甜”、寓意更“甜”! 鲁西北:飘香的年味儿 也许是缘分使然,毕业后我来到了利津工作——一个从未耳闻的鲁西北小城。在来到这里之前,甚至连东营都不太熟知,只是听说过胜利油田,后来又知道黄河在这里入海,至于其他便一无所知了。今年是第一次在这里过年,感受到的是又一番别具特色的年味儿。 据考证,东北地区有很多人都是“闯关东”那个时期的后裔,按理说东北人与山东人应该是一脉相承,但在过年的习俗上,东北地区却少了山东年俗中最为特色的部分——“炸”。在利津过年,与之前的年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“炸”,听闻每逢过年,家家户户炸鱼、炸松肉、炸藕合、炸茄合、炸花花……一锅锅、一盆盆,满屋飘香,满城嗞响。炸鱼、松肉外焦里嫩,藕合、茄合荤素搭配,花花香酥可口,老少皆宜,而无论是腌制、调馅儿,还是油温、火候,每一个步骤都是一门生活的艺术,没个三两年练手想炸出正宗的年货那是“痴人说梦”。 当然,除了“炸”鲁西北过年还要腌蒜,名叫“腊八蒜”。顾名思义,腊八蒜是在每年腊月(农历十二月)初八进行腌制,用醋将剥好的大蒜腌制起来,直到大蒜变得通体碧绿,如同翡翠。过年吃饺子时配上腊八蒜,再蘸着醋,一举两得,美不胜收。 第一次在鲁西北过年,很多习俗只是道听途说、略知皮毛,还有很多传统的年俗没有去探究,更不用说深刻体会了,所以也就不再妄加评说,只列举一二罢了,但这里的年味儿较之其他地区显然有所不同,是纯香?馨香?还是飘香?只能说——炸的香,寓意新年财源滚进;腌的香,恒久厚重历久弥新! 年,传承千载,盛情难却。 年,驱邪降福,辞旧迎新。 年,全家团圆,荣归故里。 几千年的年俗是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,表达了对生活的情感与追求;浓浓的年味儿,则是人们对生活、对生命的热忱和态度。也许年味儿只是那声声爆竹,也许年味儿只是那盏盏红灯,但我们的内心却因此而激荡,我的情感亦因此而升华,这就够了。那一天,无论走在哪里,无论在哪里过年,我们都会看到喜庆的对联,听到贴心的祝福,几千年,代代相传…… |
||
|
||
【关闭】 | ||
|
||
|
||
鲁公网安备 37050202370889号
版权所有: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:鲁ICP备13032396号
地址:山东省东营市府前大街79号-1 诉讼服务中心电话:0546-6387621 诉讼服务热线电话:12368 邮编:257091